項目背景
為提升縣域范圍內的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,響應國家"十四五規劃"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戰略號召,西北某縣供排水公司聯合我司建設了智慧水務綜合管控平臺,旨在通過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技術重構傳統供水管理模式,實現"從水源到用水戶"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。
痛點問題
缺乏統一調度中心:沒有相對獨立且標準化的調度及信息化管理中心。
管網測點不足:無法感知管網狀態、漏損、爆管事件無法及時發現和預防。
存在信息孤島:水源地及水廠兩個關鍵區域數據的未能整合,數據不能互通。
缺乏運營管理系統:缺少數字化倉儲、物資管理及辦公系統,影響運營效率。
項目概況
項目級別:本項目為西北地區縣級智慧水務項目。
服務范圍:覆蓋全縣6個鎮和2個鄉?,服務人口約16萬人。
供水工藝:該區以地表水與地下水為雙取水水源,通過兩座水廠進行多道凈化工序處理,再由加壓泵站實現全域輸配。
測點部署:各類監測點約300+個,其中水廠監測點90+個、二供泵站監測點40+個、管網壓力、流量水質監測點200+個。
系統建設
項目通過構建“物聯感知+智慧連接+智能決策”的技術體系,建設了覆蓋水源地、水廠、二供泵站、管網到用水戶的全鏈條智慧水務綜合管理系統,實現了對全縣水務全流程的實時監測與精準管理。
項目亮點
全業務系統深度整合,破除“數據孤島”壁壘
?
該項目縱向整合了水源地、水廠、泵站及管網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,橫向打通了營收、巡檢、倉儲、OA辦公、公眾號助手等運營服務系統,構建了覆蓋生產運營全場景的智慧水務綜合管控平臺,打破了信息孤島,推動水務管理向精細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。
建設管網漏損防控體系,AI驅動精準控漏
構建“DMA分區計量+ AI健康評估+壓力流量差診斷”三維技術模型:
全域監測:通過 DMA 獨立分區計量,夜間最小流量法識別異常區域。
智能預判:基于管道材質、使用年限、歷史爆管數據等構建管網AI風險評估模型,對風險管進行三級智能預警。
精準定位:壓力 / 流量差值分析鎖定漏點區域。
?
運營-服務全鏈條貫通,提升客戶服務效能
通過構建多元化問題反饋機制(系統預警、居民投訴及意見反饋、巡檢問題上報等),實現與工單聯動,并根據工單需求實現配件的出庫、調撥、車輛管理等與倉儲和OA辦公系統協同,縮短設備故障及居民投訴響應時間,提升客戶滿意度。
營收業務數字化閉環,讓數據多跑路,群眾少跑腿
業務閉環:將抄表、計費、繳費、開票、對賬全流程線上化,與稅務系統無縫對接。
數據分析:提供商業費用統計、年度繳費趨勢分析、實時營收看板、用水量時空分析、表冊動態查詢等功能,實現從微觀用戶繳費到宏觀經營分析的核心指標可視化,助力水務企業降低漏損率并提升催繳效率。
便民入口:居民通過微信公眾號可實現在線繳費(支持微信支付)、故障報修、意見反饋、繳費查詢等功能,大大提高服務便捷性和服務滿意度。
智慧水務新體驗:語音掌控,動口不動手,效率加倍。
自然語言交互功能是本項目的一個創新體驗,語音掌控只需通過簡單的語音指令,即可輕松完成多項操作。例如,操作人員可以語音查看某一界面或查詢水量、水壓等數據,系統能夠迅速識別指令并準確調出對應的信息。這一功能不僅解放了雙手,還使得操作過程更加流暢自然,特別適用于操作不便或遇緊急情況時進行系統操作,讓水務管理變得更加高效、智能。
項目價值
本項目通過全面整合與優化水務管理流程,成功解決了該縣水務管理面臨的痛點問題。項目的實施不僅提升了水務管理的精細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水平,還為用戶提供了更加便捷、高效的服務體驗,為西部縣域治水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應。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|
智慧水務系統方案 | 智慧水務平臺方案 | 農村供水信息化管理系統 | 供水管網監測系統方案 |
Copyright ? 2022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冀ICP備12015236號-1